家电下乡为什么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 笔者认为,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农民得到实惠,企业得到市场,政府得到民心。”但是,当计划的手段碰到千变万化的市场时,拉动需求的效果就打了折扣。 家电下乡产品设定了最高限价,如果这个限价过低,就影响农民享用高档的家电产品;倘若限价过高,就会让一些厂家有浑水摸鱼的机会。 像彩电的最高限价为2000元,在如今液晶电视也在加快向农村市场普及的情况下,业内就认为过低。一些想买大中尺寸液晶电视的农民,就享受不了优惠。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此前在广东家电下乡启动仪式上,就看到有农民指着42英寸的液晶问:“这个有没有补贴?” 中标价格也是一只“计划”之手。厂家在最高限价的要求下,进行产品投标,中标产品的市场售价不得高于中标价格,中标产品与价格的有效期为一年(手机为半年)。一个相对固定的中标价格,去适应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就会出现问题。 因为市场、产品、成本、价格都是不断波动的,尤其像手机、电脑这类产品,这也是手机相比于彩电、冰箱、洗衣机,其下乡的效果最弱的原因。 而且,从招投标到产品正式上市推广,本身就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差。如果后来的市场价格高于中标价格,那么厂家可能就会亏本卖,积极性就会降低;如果后来的市场价格低于中标价格,尤其是13%的财政补贴申领又不方便的情况下,那么消费者自然就会选择非家电下乡的产品。 为什么山东德州庆云县尚堂镇西白村的孙先生买了一套上万元的家电,却没有一件家电下乡产品,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无论是政府还是生产企业都反复强调,家电下乡产品的价格“能下不能上”。因为有上百个品牌、过千种产品进了这个“笼子”,因此家电下乡中标产品之间也会有充分的竞争。 但即使这样,还会碰到另外一个“两难”的问题——如何平衡经销商与消费者的利益,这有如跷跷板的两头,很难均衡。 家电下乡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政府、工厂、商家、消费者四个环节。工厂在中标价格之下,如果顺着市场走势将价格放低,消费者会得益,但可能就会影响经销商的积极性;如果不顺着市场走,消费者可能又会不买账。 一位商家质疑:“家电下乡政策是为了拉动内需,而不是扶贫,应该允许农民有多样化的选择,而同样可以享受相应的优惠。”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近已派人到深圳等地的彩电工厂调研家电下乡产品质量情况,并且询问行业内对提高彩电家电下乡最高限价的看法。 无论厂家还是商家都会说,政府13%的补贴才是更大的拉动力。而补贴流程涉及乡镇、县级财政部门及银行系统,各地具体执行的情况千差万别,农村的银行网络也不一定很健全。农民可能为了一两百块补贴,而需带着各种证件、资料,来回跑几趟,使他们领取补贴的积极性减弱。 据测算,“以财政补贴家电下乡”的政策将实施四年,可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4.8亿台,累计拉动消费有望达到9200亿元。从目前的情况看,要将这9200亿元的潜在市场变为实实在在的销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