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理”科龙已经三年、一向低调的海信科龙(000921.SZ,下称“科龙”)董事长汤业国,昨天打破沉默。
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只要金融市场环境、白色家电行业发展态势这两个外部条件明朗,科龙与海信的白电资产重组马上重启。三至五年内,科龙力争做到400亿元的销售收入。
正如科龙过去的发展遭遇多次挫折一样,海信自2005年起入主、整合科龙也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由“牛”变“熊”,空调产业突遇“灾年”,科龙与海信白电资产整合今年被迫“暂停”。但是,汤业国并不认为科龙与海信暂停重组是因为双方融合不顺,只是作为上市公司的科龙和作为国有企业的海信都不想冒风险而已。
对于科龙未来的蓝图,汤业国描绘,海信、容声冰箱要做到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空调业务则希望做到全球第四、中国市场第三。当然,这是需要三五年时间、要靠科龙的经营者积极进取才能实现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后,科龙才会考虑进入新的产业,比如洗衣机。
届时,科龙的冰箱产能将从目前的650万台扩大到800万~900万台;科龙空调的产能也会从500万台扩大到800万~900万台,科龙整体的销售收入将做到400亿元。“不管在全球还是在中国,白色家电做到这样的规模,才是一个比较像样的企业。”汤业国认为。
汤业国说,科龙实现这一目标,有先天条件:技术方面,科龙在冰箱、空调的节能技术上已经有相当积累;品牌方面,海信、科龙、容声三个驰名商标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科龙还做好了人才和资金的储备。
不过,汤业国并没有回避这样的事实:由于还没完成与海信白电完成整合,科龙这三年的发展速度比预期慢了一点。因此,如何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在技术产品上突破是汤业国目前所最关心的。今年以来,科龙与惠而浦成立合资公司,进军高端冰箱和洗衣机。汤业国认为,在市场、技术、制度的创新中,“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
历史总爱开玩笑。2005年,民营化的科龙碰到了它历史上的最大挫折,资金链一度断裂;而科龙后来被国有企业海信集团所收购,历经三年而起死回生。汤业国认为,科龙过去三年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经营方式由激进变为稳健。科龙在格林柯尔时代产业扩张、市场扩张、投资等都很激进,并产生了大量的闲置资产。海信入主后给科龙带来了稳健的经营理念,根据市场规模来决定扩张速度。
同时,海信还带来了精细化管理的制度。“用最小的资金,做最大的事情”,汤业国说,科龙2004年销售收入79亿元,用了103亿元的资金;海信入主后,2006年科龙销售收入69亿元,用了46亿元;2007年销售收入88亿元,用了42亿元。占用资金少了,企业风险变小了,利息负担也小了,与供应商也更默契了。而且,新科龙更加注重员工的福利保障和生产设备的投入,最近两年设备投入就至少花了2.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