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TCL集团也走过了27个年头。27年里,这个在广东成长起来的企业经历了品牌、战略、产权等一系列的改革,是许多中国企业从小到大,逐渐成长、发展和壮大过程的代表,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画卷中的一个缩影。
作为TCL的缔造者,李东生无疑是中国家电制造业的领军人物。作为国企改制的成功标本,我们从TCL集团惊心动魄的改制中能观察到什么,又能借鉴到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TCL集团总裁李东生。
第一个梦想:“车间主任”
记者:作为赶上中国改革开放年代的一代人,今天你的梦想实现了吗?
李东生:这个问题比较大。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可以离开农场,可以到企业去工作,对我自己来说绝对是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当时很高兴,很兴奋。
毕业时没有那么大的梦想,我的第一个梦想是做车间主任,然后当厂长。这个想法在当时也是比较朴实的,我先加入TCL的前身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公司,才四十多个人,但是抓市场机会抓得比较准,效益不错。1982年左右盈利非常好,有了第一桶金,再慢慢有资本做投资,发展到电话机、录音机,再做电视机,一路扩展开来。
大学分配本来是分我到机关的,我不太想去。到TTK是我自己找的,当时没有几家电子企业,这家企业的老董事长说好,你过来,我就过来了。因为公司很小,当车间主任的梦想一年半之内就实现了。当总经理时我才28岁。
记者:如果把TCL置身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背景下,TCL的发展和成长分成哪几个阶段?分别有什么特点?
李东生:我参与筹办第一家比较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企业,是1986年底和香港的“金山”以及飞利浦三家合资的,这也是飞利浦在中国投资运作的第一家工厂。投产的时候飞利浦的总裁专门到惠州,当时坐企业自己的专机来,很轰动。不管是企业规模还是管理水平,当时都是无与伦比的。
步入上世纪90年代,TCL企业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TCL的名字在中国真正做起来。
记者:如果总结经验,你觉得最关键的是什么?
李东生:第一,品牌方面我们觉醒得比较早。我在广州第一次听到CI,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做了CI手册。记得当时一页纸是2万元,但是后来发现引进CI帮助很大。这是成功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在产品上的工艺设计能力。生产大屏幕彩电,是找准的一个市场突破口。
第三是改制。1996年,我担任了TCL集团的总裁,政府领导支持,让我们做一个产业体制改革的方案。我们做调研,参考一些法律、规定、政府文件和早期改制企业的做法,提出以“授权经营,增量奖股”的方式来推进企业的改革。这个方案设计得很成功,有效营造了企业内部的一种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此后企业高速成长,竞争力也快速提高,规模和效益都翻了几番。首页
前十页
上一页
12
3
下一页
后十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