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三洋彩电在中国家电市场的翻身术 |
|
【字体:小 大】 |
|
日本三洋彩电在中国家电市场的翻身术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  |
近段时间,国内媒体纷纷报道曾在显像管电视时代最早进入中国家庭的三洋电视退出国美、苏宁等大家电连锁渠道的消息,种种迹象看来,三洋成了首个退出国内平板电视市场竞争的外资品牌。
对此,三洋表示,目前虽暂时有三洋的电视机从部分大型电器连锁店撤出,但这并不意味着三洋从中国电视机市场退出,更没有退出的计划,但三洋坦承将转战地区性卖场和二、三级市场。
三洋电视“挥泪”退出大卖场
三洋液晶电视在2005年前后全面进驻国美、苏宁等家电大卖场,然而随着国内平板电视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炽化,三洋在一线城市销售并不佳,三洋液晶销量仅列平板电视品牌的第19名,市场占有率0.19%,远逊于夏普、索尼、三星等主流外资平板电视的销量,即使与今年销售遭遇寒流的国产品牌对比,三洋销售量额仍处于下风。
雪上加霜的是,作为三洋家电在华三大支柱家电业务的洗衣机和曾经雄踞国内微波炉行业高端市场的三洋微波炉,目前同样面临品牌拉动力式微、销售急剧下滑、不断收缩战线的困境,曾经风光无限的日本三洋似乎不再了,在中国家电市场不断萎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三洋电视何以“挥泪”退出大卖场?其实,三洋在中国家电市场的困局是有内外原因。近年国内家电行业普遍遭遇成本和消费力下滑的巨大双重压力,导致了三洋液晶电视营业利润处于微利与亏损的边缘。在以成本高度精细化著称的三洋家电看来,与其赔本吆喝、落入亏损边缘,还不如从泥淖中早点脱身为妙。因此近年三洋在液晶电视的投入,相比国内外其他品牌的投入,少了很多,但在喜欢价格战、促销战的中国家电市场,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投入,显然只会加剧败走步伐。
在液晶电视的核心技术方面,三洋也是旁观者,没有强大竞争力,这也是三洋液晶电视衰微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液晶电视机面板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欧美与韩国厂商手里,控制着定价权。因此三洋和大多数的彩电企业一样受控于面板厂家,在上游面板的采购上掌握不了供应链,没有核心竞争力,运营成本比较高,竞争也就和国产品牌处于同一个水平上。
管理的傲慢与偏见也是日系IT、家电品牌在华滑铁卢的一个“硬伤”。日系家电品牌目前还是用20世纪末管理眼光与手段来管理21世纪今日的中国,这显然是落伍。
三洋电视原来以CRT(显像管)电视、液晶背投为主打的产品,在2004年以前走量都不错,位列前茅,但自从2005年后中国彩电业全面进入液晶平板时代后,三洋显然严重低估了中国市场迅速爆发的市场消费力,仍按部就班坚持两条腿走路,CRT、液晶背投仍占据主要地位,产品结构更新换代、产品营销力度都较其他品牌慢半拍。其次,落地中国,三洋日本管理模式仍根深蒂固,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管理上甚至不如海尔、美的等国内家电企业。
三洋受制于大卖场的“盘剥”
三洋电视退出家电大卖场,从一方面看是自身经营管理不力、市场不断下滑所致;另一方面,也再次令国内家电连锁渠道中令人所诟病的各种“苛捐杂税”问题再次表露无遗,可以说,大家电卖场的“盘剥”,令脆弱的三洋彩电不堪重负,只好泪别家电大卖场连锁渠道。
其实,家电连锁与厂家的紧张关系早就不仅限于彩电领域,在与其他诸如IT、通讯、小家电、空调、冰箱、洗衣机等行业也存在着日益严重的摩擦和冲突。
在“渠道为王”的家电连锁格局之下,大型家电连锁卖场利用占据零售终端的强势地位,导致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供货款久拖不付、单方“霸王条约”、各种名义的入场费等商业不平等行为与现象至今仍然频频发生,已严重损害了家电企业的权益和生存。
时下仍有个别大型家电卖场漠视合同,不按合同规定期限付款,长期恶意占压家电供货商货款,致使供应商资金短缺,经营困难,独自承受市场风险。一般合同规定的付款期限是一个月,但家电供应商两三个月都还拿不到自己应得的货款是常有的事。
|
|
|
|
服务区域 |
1.您单位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吗?上门费用是如果收取的呢?
< 查看帮助 >
2.如果技师上门检查之后,所需的维修的费用比较高,我可以不修吗?
< 查看帮助 >
3.经您单位维修后的电器有保修吗?保修期是多长时间呢?
< 查看帮助 >
[详细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