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有着营销常识的人都知道,自己卖的东西如果和别人类似,而又想卖的好,那就要价格低,或者服务好,这样自己的市场才不至于被别人“吃”掉。如果不想比别人价格低,想要跟别人价格相当,甚至比别人价格高,同时又没有质量、服务的优势,那就需要找一个与众不同的“卖点”,也就是说,我的商品具有其它商品没有的特征。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差异化,成为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重中之重,唯有“差异”,才有卖点,才有理由卖个好价钱。于是,洗发水有了专门为去屑而设计的,电脑有特别为“游戏一族”而特制的,牛奶有了“无糖”的,皮鞋有了“增高”的,这些都是为了与其它大众产品相区别,有了独特的卖点和品牌的独特性,也拥有了大批的拥趸,在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然而,在某些家电产品的宣传中,“差异化”却变了味,变成了“变着法忽悠”。这些差异化的功能和概念成为炒作的噱头,成为涨价的说辞,甚至成为高科技的代名词。
今夏,静音空调成了热门,一时间,似乎市场上所有的“高端空调”都“静音”了,你空调噪音24分贝?我更厉害,仅22分贝!你叫“静音”?我是“超静音”!我还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呢!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超静音”空调比普通空调要贵上几百元。那么,“超静音”之说从何而来?按照国家规定,制冷量小于2500W时,室内机额定噪声不能大于40分贝,室外机噪声不能大于52分贝;当制冷量为2500W~4500W时,室内机额定噪声不能大于45分贝,室外机噪声不能大于55分贝。没有规定多少分贝属于静音,更无超静音之说。那么,企业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家规定难道不是好事吗?我们来看看,企业宣传的分贝数是否站得住脚:实际上,很多厂家标注的只是实验室测出的噪音值,和实际使用中的噪音值是两码事;尤其是空调这种“半成品”家电,安装、居住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噪音值。那么我们明白了,第一没有国家规定,第二数据来源并不可靠,原来“超静音”只是忽悠呀!
并不只是空调的“超静音”,之前大热的“健康空调”“杀菌空调”、“超高对比度电视”、“能治病的饮水机”等等,家电产品几乎无一“幸免”。
稍微总结便可发现,“忽悠”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第一是集中性,那年集中宣传健康,这回扎堆炒作静音,说一句玩笑话,这个“差异”却变成了“统一”;第二是多变性,炒作的主题往往呈现多变性,几乎是每年换一个花样,很少重复;第三是出现跨产品性,一个产品健康,可能其他产品全炒健康,健康空调、除菌洗衣机、银离子电风扇,恨不得挥动电蚊拍也能净化空气。
真的有这么多高科技?瞎说!这只是为变相提高产品价格而采取的一中策略罢了。
家电业就是这样一个“怪”行业,产品越来越普及,市场越来越大,但是产品利润越来越稀薄,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等等因素,企业生存空间一再受到挑战。另外,没有产品核心竞争力,是中国家电企业的痼疾。某专家曾经直言,空调产品发展那么多年,仍然没有开创性的技术革新。也就是说,多年来,虽然说法不断翻新,空调厂家卖的产品仍然与二十年前没有本质的不同,无非是今年换彩板,明年加个过滤网等。平板电视业称得上是真正的产品创新,但是国产品牌的产品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采购屏,回来自己组装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