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进口电器维修网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公司简介
信立和祥维修网是一家综合型家电维修单位,成立1992年,在多年的发展道路上一直坚持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精益求精的服务作为我们服务的宗旨。
作为电器维修服务行业的先锋,信立和祥有最完善的管理、最规范的服务、最专业的技术、最合理的收费。我公司是拥有中 ,高级家电电制冷专业工程师团队监督技术的专业维修家电单位。(原地址前门粮食店街65号交电公司维修大厅内)[详细链接]
新闻中心
普通文章电视遥控器维护妙招热点文章04-15
普通文章家用平板电视日常保养手册04-15
普通文章这些家电寿命有多久?03-23
普通文章三星将推出谷歌电视 放弃英特尔芯片03-09
普通文章奥马冰箱陷贴牌危机 靠炒作无法赢得市场03-09
普通文章节能不容忽视 小家电套上能效“紧箍咒”03-09
普通文章规避成本压力是关键空调企业谈回收基金02-18
普通文章自主家电品牌出口坎坷海外市场被边缘化02-18
普通文章广州消毒柜、LED灯串抽检不合格产品01-11
普通文章华锐风电触电事故致三人死亡01-11
普通文章苏泊尔小家电存安全隐患北京停售01-11
普通文章苏宁电器未来十年将增长五倍01-11
普通文章空调业铝代铜 厂商握有决定权11-30
普通文章坚挺不降价 11月最保值液晶电视揭秘11-30
普通文章小物件也有大辐射 家居生活要绿色11-30
普通文章LED狂潮破下滑迷局 国内品牌被看好11-30
普通文章全球首款家用3D摄像机23日亮相苏宁10-28
普通文章天气转冷 空调电暖器用哪个最省钱?10-28
普通文章取暖小家电卖断货 确保安全是关键10-28
普通文章[组图]平板电视宣传概念消费者能否接受10-24
普通文章外资彩电削价凶猛 一举攻破七三格局10-24
索尼维修 东芝维修 松下维修
飞利浦维修 LG维修 日立维修
三星维修 夏普维修 三洋维修
  水皮对话李东生:TCL国际化 鹰的重生            【字体:
水皮对话李东生:TCL国际化 鹰的重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

  TCL集团摘帽在望 2008年回归健康 TCL国际化复兴之路

  一元复始。走过初期国际化的低潮期,对于TCL来说,2008年或将是其崭新层面上的国际化元年。

  新出炉的2007年TCL年报显示,剔除可转换债券公允价格变动之后,去年公司实现整体盈利达3.10亿,并将实现摘 “ST”帽子的预期。 


  在TCL国际化进程回暖的过程中,李东生作为TCL集团的领军人物,对于企业国际化有深刻的反思,对其他想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有一番发自肺腑的“忠言”相赠。

  3月14日,《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与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局主席李东生就TCL国际化3年过往后的“重生之路”,进行了一场深入对话。

  欧洲业务重组漂亮翻身

  水皮:TCL在欧洲的业务重组进行得很顺利,基本上很低调就处理掉了,现在来看重组的效果还不错,你们是怎样做到的?经过重组之后的欧洲业务中心有哪些变化?

  李东生:我们当时在选择欧洲的重组方案的时候,兼顾了社会责任和重组成本,是多方面的考虑。当时决定重组的时候,为了避免法国公司的恶性破产,采取了比较平稳的重组方案。当时我反复思考如何重组,也进行了反复的方案评估,在各个方案间的取舍是很困难的。对于TCL来说,可以承受一次重组的成本,但是很难再次承受。

  在实施重组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在企业内部进行了大的人事调整,欧洲的团队人员数量减少了,欧洲业务中心很多的工作都减少了,比如实施“无边界集中”的离岸经营模式,一些服务和支持性工作主要由中国总部这边来发展。

  对欧洲的供应链我们也进行了改进。新欧洲业务中心一成立,就撤销了分散在欧洲各国的8个仓库,实行工厂生产到客户终端接货的按单操作,倡导零库存管理。

  我们面向欧洲的产品主要由当地的工厂生产。比如,波兰生产基地生产和交付产品,而波兰工厂的零配件则由中国这边提供,在这个流程中间,大部分的库存就不存在了,成本大量节约了。

  依托全新的欧洲业务平台我们借助“无边界集中”的经营模式,在组织结构、运营成本、供应链整合等方面狠下工夫,最终推动欧洲业务走出困境。

  水皮:TCL重组欧洲业务与明基的结果完全不同,我记得当时,在一次论坛上,你向宏碁的施振荣请教欧洲的业务重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给你答案,现在你们重组业务成功了,而明基则退出了欧洲市场。

  李东生:我们是邀请过他来做TCL国际化的顾问,但是他当时没有答应,他当时跟我说,以后有什么事,可以保持沟通。我估计明基可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重返欧洲。
  水皮:在TCL重组欧洲业务的时候,最大的负担是什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的?

  李东生:裁减人员的经费是最大的负担,当时欧洲业务中心有400多名员工,按照欧洲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我们在重组协议里需要对被裁人员支付高额的补偿费用。欧洲的工会势力很强大,它会跟你谈很多额外的补偿条款。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额外补偿条款,那谈判的时间就会拉长,最终的结果还是会增大重组的负担。

  在开始重组的时候,我们是决定留用一部分人员的,但是谈判时间太长,谈判变得更加复杂,最后选用一次性裁员,补偿所有人员,然后再返聘部分人员的方式完成了人员重组。在整个重组过程中,我们付出的人工费用大概在80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8亿)左右。

  重组之后,我们目前在欧洲多媒体和通信业务两个中心一共有160多人,其中包括深圳业务平台和在欧洲工作的员工,较之前的400多人的团队缩减了三分之一。

  另外,虽然整个组织随着重组开始,都已步入有序的状态中,但还是要有资金投入去维持这个系统的运营,这部分的费用支出也相当大。

  还有一个是,重组完成后销售模式的改变,导致原来的库存、客户和售后服务等都面临新的调整,对该部分系统原有体系的调整也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一些主要的经销商要重新逐个去谈。最终为了完成本次重组,我们总共付出了大概2.3亿到2.4亿欧元费用,这其中包括经销商变动带来的损失。

  水皮:这部分损失的经销商现在有没有全部回归?对TCL在欧洲的销售有没有带来影响?未来在欧洲市场上是否还是以运作汤姆逊品牌为主?有没有想过导入TCL品牌。

  李东生:一些大的经销商基本上都已经谈成。目前,我们在欧洲的销售主要是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建立大客户制度,并大力开发欧洲潜在的VIP客户,并通过有实力的大客户的营销体系在泛欧洲地区继续扩大TCL品牌影响力,像家乐福、Dixon、欧尚等大零售商。

  欧洲市场在2007年上半年的业务很少,新的业务关系都在建立过程中。但从第三季度起业务量已经有所恢复,第四季度的业务量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其中销售额虽然比预期的低些,但利润率比预期高。

  目前在西欧市场,导入一个新品牌的难度很大,基本上95%的市场都已由平板电视占领,CRT彩电空间很小,要导入TCL品牌彩电进去比较困难。我们主要以运作汤姆逊品牌为主,这个品牌在法国、西班牙、德国的影响力比较大,可能在英国比较弱些,但目前整体来说,我们对于重组之后的欧洲业务还是很有信心。

  “海外市场有很多潜规则”

  水皮:TCL在国际化道路中,有没有可以给其他企业做借鉴的教案?你个人对有欲望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有什么样的建议?

  李东生:我们很乐意帮助其他企业少交学费,但现在对TCL国际化的定性,可能为时尚早,毕竟现在还没有到对TCL国际化作总结的时候。

  对于其他企业的建议,我在过往的3年中谈过多次,现在也没有什么变化。首先,我觉得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大的宏观环境要有了解,对市场的机会和挑战要了解,对并购的方案要符合实际。

  我们在收购汤姆逊的时候,就没有料想到国际彩电市场的变化会这么快,平板电视迅速取代显像管电视,成为主流。我们本来是看中汤姆逊的一项DLP微显技术,这个技术对PDP(等离子)会很有竞争优势,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当时太乐观了,对产品和技术判断失误。

  但从战略判断上,我们并没有错,走国际化道路,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是正确的选择,我们主要是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并购对方,而不是通过现金收购对方,这样对于企业的资金就不会造成压力。

  第二个,对于当地的社会环境、法律和法规要了解。我们当时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对于很多欧洲的潜规则不了解,比如裁员的补偿问题,你如果不给他们额外补偿,就会由工会进行谈判,时间就会拉得很长,代价会比直接给员工补偿代价更大,因此只有按照欧洲市场的“惯例”,加码赔付员工才能迅速解决问题。

  其实,TCL的重组计划我从2005年就已经提出,但是到2006年要正式实施,过去8个月间,一个人都没有裁成,这就是对当地潜规则不了解造成的。

  再一个,企业走向海外,要做好人员的筹备,如果短时间内没有能推动国际化的团队,对于企业去实现国际化,影响会很大。如果企业是从做业务开始,由小做大,团队的配置不会对企业造成大的影响,因为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积累经验,但通过并购这种方式,企业规模和业务量迅速放大,没有成熟的有经验的团队,你的风险也会迅速放大。

  水皮:在TCL进行国际化之前,有没有相关的具备国际并购经验的人员?你们是如何解决人员问题的?

  李东生:这其实是一个“先有舞台,还是先有演员的问题”。在我们国际化之初,如果没有舞台,是很难吸引到人才的,别人没有见到你的国际化是什么样子,不可能会过来跟你做。一方面,我们是进行内部培养,另外,就是到外面招揽人才。其实,从1999年TCL开始国际化,到2005年实施并购计划,我们在国际化方面还是有相当的人才储备和经验的。

  但在并购汤姆逊方面,还是犯了乐观的毛病,当时看到了风险,但是对于如何规避风险,我们有些过于理想化。

  “政府要替企业出海护航”

  水皮: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自我做足准备的同时,对于政府有什么样的希望?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感触?

  李东生:政府应利用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十六大提出企业“走出去”战略,这个导向是对的,但缺乏具体措施来支持,到2006年底才陆陆续续有一些措施出来。我们希望政府在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有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现有的支持力度不够。我们当时在并购汤姆逊的时候,交易成本1亿欧元,政府的支持只有1/10。另外,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有长远的规划。

  我们的国际化观念要改变,并不是把产品卖到国外,就是国际化,而是在当地建厂,打品牌才是国际化,但国家在这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很多国外企业到中国来发展,它们的金融机构迅速提供资金支持,但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得不到中资金融企业的支持,很多金融机构的网点不够,国家也没有很多的金融政策支持。我认为,政府应该设立一些专项贷款支持企业走向国际化。

  第三个,国家对外的经济谈判中,要更加强硬和有力。现在只有国外的企业来中国要求我们开放各类行业,但是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就没有人管,当时的使馆和商务部资源有限,根本没有办法去支持企业的发展。

  我们的政府应该在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为企业打开当地市场提供有力的政府支持。美国、法国、日本和韩国在其企业全球化过程中,政府和金融机构都在制定政策、贸易谈判、金融信贷和兼并收购中给出很多倾斜。而且通过全球化,这些国家的企业在变化多端的国际市场中抗风险能力更强。另外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家政府也有比较强的干预能力,我希望,在一些需要我们政府出面的时候,政府能够积极地站出来,为企业撑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服务区域
    1.您单位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吗?上门费用是如果收取的呢?
    < 查看帮助 >
    2.如果技师上门检查之后,所需的维修的费用比较高,我可以不修吗?
    < 查看帮助 >
    3.经您单位维修后的电器有保修吗?保修期是多长时间呢?
    < 查看帮助 >
    [详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