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顾雏军时代的四处扩张不一样的是,海信入主科龙后,对全国的生产基地进行了收缩性的疏理。近日,继开封科龙后,记者获悉,科龙再对控股子公司杭州科龙减资,使得杭州科龙的注册资金从原来的2410万美元减少至289.9万美元。
海信科龙的副总裁张明表示,这并不表示科龙在“收缩”,科龙正在重新“梳理”全国的子公司及生产基地。据悉,关掉一些顾雏军时代遗留的没有实质性贡献的布点,同时扩大成都、扬州等基地的产能,谋求全国生产基地布局合理化。
收缩杭州科龙规模
资料显示,杭州科龙成立于2003年8月,去年营业收入为2.5亿元,亏损1172万元,该基地是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四处扩张遗留的历史问题之一,是科龙与杭州西冷的合资公司。但由于过去几年,顾雏军中途落马,科龙处于极度动荡当中,各方出资一直没有到位。
12月5日,科龙与其子公司“科龙发展”和杭州西泠签署了协议,解除合资关系,其中科龙发展和杭州西泠将投资金额由各723万美元缩减为零,并以此方式退出杭州科龙。张明透露,海信与科龙白电业务重组后,科龙在扬州、海信在浙江的空调基地,已经足可以解决华东地区的供应,收缩杭州基地的规模理所当然。
科龙新闻发言人韩维凡透露,海信科龙其实从2006年开始就已经着手对生产基地“梳理”,对那些历史上投资不到位、缺少可持续发展资源的生产基地,或者前期经营不佳,已经形成负担和亏损的基地,都进行了清理。记者注意到,在这个“梳理”过程中,海信科龙陆续对开封科龙、杭州科龙等子公司进行了转让或清理,但同时也扩大成都、扬州等生产基地的产能规模。
整合效应明年将显现
记者获悉,在西南重镇成都,继去年12月海信科龙以8100万元受让“成发集团”所持成都科龙30%的股权后,今年9月,海信科龙又对成都科龙原来的厂房实施搬迁,并重新投资3.5亿元建设西部家电基地。预计项目竣工后将形成年产冰箱、冷柜150万台的生产能力,量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2亿元。成都将成为海信科龙在西部地区的重要生产基地。
此外,另一生产基地扬州,在海信科龙、海信集团的积极协调下,已经从处于半停产状态逐渐恢复到正常经营,并将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与此同时,海信科龙对旗下扬州、顺德、营口等各基地的技术改造正在陆续完成。
“这些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集约经营程度”,张明透露,明年3月资产重组一旦完成,海信科龙规模化的整合效应将可以预见。届时,海信科龙将形成完善的冰箱、空调、冷柜等终端产品及其配套产业的大生产格局。
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梳理,科龙在全国的生产基地布局也逐渐浮出水面,在冰箱方面,已经形成了东北营口基地、华北北京基地、西南成都基地、华南广东基地、华东扬州基地和南京基地,已经覆盖全国市场;而在空调方面,则形成了浙江基地、广东基地和山东基地三足鼎立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