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印度工商部反倾销总局表示,应国内产业的申请,该局再次拟对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韩国四国的相关CRT进行反倾销调查。虽然调查和结果还有一段距离,但这个消息对于已经处在“寒冬”的中国CRT产业来说,依然不啻于雪上加霜。
全球彩电市场正在由CRT向平板过渡。中国国内CRT市场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萎缩,企业的订单持续下降,整个行业陷入衰退。而作为以往国内CRT主要出口市场的北美和欧洲,消费趋势已逐步转向平板电视。当前,国内CRT出口大多集中在包括印度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等新兴市场。
据了解,去年中国出口印度的CRT彩电占出口总量的5%,今年前三个季度该比重已经上升到近10%。如果此时中国CRT彩电出口受到印度的“封杀”将无疑给国内CRT企业带来极大压力。
过去几年里,海尔、TCL等中国主要的彩电生产企业纷纷把印度作为主要新兴市场,投入重兵进行开发。对印度的CRT彩电出口更是从2006年的50多万台增长到今年的134.5万台。而印度同中国一样拥有CRT完整的生产链,鉴于此,中国出口彩电飞快的增长速度让印度的相关产业感到恐慌,并试图用“反倾销”大棒来进行遏制。
早在2005年,印度Videocon公司与法国汤姆逊公司达成协议,收购汤姆逊在中国、墨西哥和波兰的阴极射线彩色显像管业务。印度CRT产业链的成熟降低了整机成本,与“中国制造”展开了直接竞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主任陆刃波表示,印度提出反倾销调查无疑是商业竞争的一种手段,印度市场的“封杀”在客观上会促进中国CRT行业的衰落。
“印度反倾销会造成多大影响,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反正最近关于彩管的几乎都是坏消息。”11月22日,咸阳彩虹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员无奈地告诉《IT时代周刊》。他的话确实反映了中国CRT企业面临内忧外患的现状。
内忧外患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公布的数据表示,2007年1月至9月我国CRT彩电生产3748万台,同比减少21.8%,所占市场份额从去年的76.9%降到了63.9%。该协会研究部主任孙新果告诉本刊记者,中国CRT市场将会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被平板显示器侵占,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2007年,全球液晶电视屏的产量将达到8300万片,这意味着CRT电视将让出超过4000万台的市场。
据统计,2006年底全国彩管行业的库存接近1400万支。今年上半年由于CRT彩电销售下降的幅度更大,截至9月底国内彩管的库存已超过2000万支。
除了受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挤压之外,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长期的低价竞争、应收账款周转率降低等客观不利因素也加速了CRT行业的没落。
今年2月,正值彩电销售的高峰期,北京松下、深圳三星、赛格日立等八大彩管厂家却集体停产半个月,希望能“限产保价”,但仍然没有挽回CRT节节败退的颓势。这让很多企业对国内市场丧失了希望。
占CRT总销量半壁江山的国际市场也未见曙光。随着外资在CRT行业的逐步退出,中国CRT彩电生产已经占到世界市场的一半,出口180多个国家。因为出口数额庞大,CRT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被“诘难”。欧盟对中国7家CRT彩电企业经过几年配额限制后,去年3月31日又恢复征收44.6%的反倾销税,目前欧盟又在酝酿出台能源环保标准和“劳工标准”来遏制中国CRT彩电出口。而美国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已提前完成,平板电视占到很大份额,对CRT需求很有限。
美国、欧盟是以往广东省彩电最大的两个出口市场,随着这两个市场门槛的提高,中国CRT彩电国外市场集中到了俄罗斯、印度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等地。海关资料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占彩电出口七成的广东口岸出口CRT彩电789万台,下降23.5%,对美国、欧盟和香港地区等主要市场出口下滑了37.9%。
消极停产
由于受到彩管业务的拖累,深圳ST赛格(000058,SZ)的彩管业务在2005年、2006年已连续两年亏损,亏损额分别为1.3亿元、6716.9万元。从今年4月27日起,他们因连续两年亏损而面临退市风险,被戴上帽子。7月19日,赛格集团宣告,其控股的深圳赛格日立彩色显示器件有限公司的4条彩管生产线已经全面停产,成为八大彩管巨头在“抢凳子”游戏中最先出局的企业。
业内曾有消息称,赛格日立有意进军液晶电视的上游产业液晶背光模组等,但根据11月22日晚深圳赛格的公告,深圳一投资公司将全面接管赛格一直亏损的彩管业务子公司,赛格今后的主要精力将集中到连锁电子卖场业务上。业内人士指出,连续几年的亏损,赛格差不多已经没有经济实力和勇气来投资这个风险极高的产业了。
上海永新一度被认为会是第一个退市的公司,但其目前仍然有两条CRT生产线勉强维持生产,其余的三条生产线已经停工。消息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上海永新正在跟康佳集团和牡丹江市广汇公司洽谈合作,三方将在牡丹江市成立永新彩管生产线及整机组装项目,目前该项目在评估和制订方案的阶段。“将生产线迁移到外地去,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采用合作的模式,分摊风险。”上广电集团内部人士说。但一位业内专家感叹,永新的出走是一种无奈,是变相被淘汰。
进一步投资
相比赛格的“捉襟见肘”,咸阳彩虹可谓“财大气粗”。今年11月15日,彩虹通过资产置换使彩色显像管生产线增加到8条的方案获得中国证监会通过。本次置换完成后,彩虹的彩管产能不仅稳居中国老大位置,在世界彩管市场也排到了第三。在CRT领域,彩虹寄希望于通过规模效益来取胜。
不仅如此,彩虹集团与四川长虹合资拟投资60亿元筹建等离子屏生产线,并拟投资13亿元用于液晶玻璃基板5代生产线,此生产线将在今年底正式点火。彩虹集团总经理邢道钦表示,“彩管行业的格局在不断调整,彩管企业的继续退也是必然结果。彩虹集团要实行多元化生产,要强化彩管业务,更要抓紧时机向上游平板显示器进军。”
但这又是一步险棋。液晶产业素来被业内称为填不饱的“吞钱虎”,建一条五代线至少要10亿美元。随着产品的升级和生产规模扩大,在未来数年,对资金的需求量将达上百亿美元。
复旦大学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华在上海FPD制造论坛上表示,目前,液晶面板已经到了8代线,而中国目前只有3条5代线。中国必须建设高世代线来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但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将会面临相当严峻的考验。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液晶面板整个行业都陷入困境。吉林彩晶、南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