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科龙的副总裁张明表示,这并不表示科龙在“收缩”,事实上科龙正在重新“梳理”全国的子公司及生产基地,关掉一些没有实质贡献的布点,同时扩大成都、扬州等地的产能,使布局更为合理。
继转让开封科龙之后,ST科龙(000921.SZ,下称“科龙”)今天公告透露,将对控股子公司杭州科龙减资,杭州科龙的注册资金将从原来的2410万美元减少至289.9万美元。
海信科龙的副总裁张明昨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这并不表示科龙在“收缩”,事实上科龙正在重新“梳理”全国的子公司及生产基地,关掉一些没有实质贡献的布点,同时扩大成都、扬州等地的产能,使布局更为合理。
杭州科龙“瘦身”
据了解,杭州科龙此番“瘦身”主要源于历史遗留问题。顾雏军时代的科龙到处“点火”、四处收购,与杭州西泠合作就是一例。以冰箱为主业的杭州西泠处境艰难,就计划与科龙合作,由科龙出现金,西泠出设备。过去三四年,科龙由于顾雏军出事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各方出资一直没有到位。
12月5日,科龙与其子公司“科龙发展”和杭州西泠签署了协议,解除合资关系,其中科龙发展和杭州西泠将投资金额由各723万美元缩减为零,并以此方式退出杭州科龙。杭州科龙由原来科龙持股40%、科龙发展持股30%、杭州西泠持股30%,变为科龙全资控股。
成立于2003年8月的杭州科龙,去年营业收入为2.5亿元,亏损1172万元。
张明说,一旦海信与科龙的白色家电完成重组,科龙在扬州的冰箱基地、海信在浙江的空调基地,已经可以解决华东地区的供应,因此杭州科龙不太适合保持原来的规模。但杭州科龙也有一定的业务,因此减资后仍然把它保留下来。
梳理全国布局
而同样基于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理,今年8月,科龙以零价格向“河南开发”转让江西科龙所持开封科龙70%的股权。因为开封科龙自2004年成立以来,每年均大额亏损,而且受江西科龙问题的影响已处于半停产的状态。
据了解,对于亏损的吉林基地,科龙也正在考虑处理的方案。
在清理、收缩一些子公司的同时,科龙亦在一些战略要点增加“兵力”。去年12月,科龙以8100万元受让“成发集团”所持成都科龙30%的股权。此外,张明透露,经海信集团出面与扬州市政府协调,扬州科龙的注册资本终于到位,该基地将扩大规模。
“基于原有框架,突出重点,将没贡献的、亏损的尽快清理掉。”张明如此说。
经过“梳理”之后,再加上融合海信的白电资源,海信科龙未来的布局将更为完善:在冰箱方面,有东北的营口基地、华北的北京基地(海信)、西南的成都基地、华南的广东基地、华东的扬州基地和南京基地(海信);空调方面有浙江基地(海信)和广东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