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买进入中国5年迟迟开不出第二家店,国美苏宁等竞争对手都不愿谈论百思买,充分说明百思买在华已经边缘化。”昨天,国内一家电连锁巨头副总裁明确对比特网表示,百思买在华已遇到很大的压力。
美国家电连锁老大百思买进入中国后,一直遭到国美苏宁等本土品牌的顽强狙击。百思买最初将在华第一店选址在北京三环的马甸宜家店,欲以8000万元年租金的价格买走。然而当百思买开始与商房大厦招商部商榷租赁合同条款细节时,被国美黄光裕闪电出手拿下,迫不得已才于2007年1月在上海开出其第一家店——徐家汇店。
百思买首家店旋即遭到本土品牌的挑战。仅半年后,国美、苏宁相继在百思买徐家汇店100米距离内,开设了新家电连锁店面。新店在品牌数量、产品线丰富度上要远胜百思买,且很多同品牌同型号产品价格,比百思买低。此外,在门店布局,产品品类管理上,也与百思买趋同。
上海苏宁一高层曾明确表示,已经摸清了百思买的经营模式,并做好了“百思买开到哪里,就扎堆竞争到哪里”的打算。
而在国内本土连锁企业的联合狙击下,曾在加拿大等地取得骄人业绩的百思买在华却上演起滑铁卢。
去年6月,在百思买与中国第三大家电连锁商五星电器合作一周年之时,百思买集团国际业务首席执行官RobertWillett坦承,实际上百思买在华首家店还未真正实现盈利,只能说“如果不计算门店基本建设的投入则已经盈利”。但事实上,,在中国开设家电卖场其实最大的投资就是基本建设,而百思买在上海租赁的这家店面租金位居行业内第二高价。
今年1月下旬,有开荒牛之称的百思买中国区总经理吕维民突然“挂印而去”,进入2月,百思买第二店仍然“待字闺中”。这不由不让业内人士指出,百思买美国模式不适合中国,其在中国患上了严重的水土不服症。
中国地大物博,各城市之间的消费模式截然不同,百思买对中国市场的环境显然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再加上目前百思买中国的高层并没有决策权,小到一个促销战术,都要向美国总部汇报,因而在与中国本土企业争夺消费者的大战中,反应迟缓,斗不过本土企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也许,就像这位副总裁所说,“百思买在华,要么是撤出,要么是和中国本土企业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