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平板彩电厂商希望通过新设模组生产线、与面板厂商建立股权合作关系、新设面板生产线三种方式全面掌控平板电视的后段制造工艺
9月20日,海信宣布,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正式投产,年产能50万台,将全部用于海信液晶电视。至此,国产厂商液晶电视模组几乎全部依赖采购的现状被打破。TCL、康佳等也正在计划投资液晶模组。此前,厦华彩电已经成功引入面板厂商——中华映管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长虹已开始投巨资于等离子屏幕的生产。
国产平板彩电厂商向上游突围已成潮流,那么,如何才能成功向上游突围呢?
三种方式切入上游
以液晶电视为例,平板电视的制造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一是面板制造;二是液晶模组制造,即将面板、驱动IC、背光模组等组件组合成显示屏;三是整机组装,即将显示屏与机芯、外壳等组装成整机。
液晶模组制造是将面板、背光模组、驱动IC及其他材料装配在一起的显示组件,液晶模组加上机芯、外壳、电源等就可以组装成液晶电视。
液晶面板约占整机50%的成本,液晶模组制造环节约占整机20%-30%的成本,整机组装环节(包括机壳、接口等)约占整机20%-30%的成本。
过去,国产彩电厂商只完成整机组装这一步,增加值低,利润微薄。目前全球平板电视前几大厂商(如三星、索尼、夏普)都整合了上游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彩电品牌厂商若拥有上游面板厂支持,可确保面板供应,并享有技术、设计等差异化优势。
2006年以来,虽然国内平板电视销量增幅超过100%,但国产彩电厂商的利润水平并不乐观,2006年厦华电子平板电视的亏损超过6亿元。
据信息产业部统计,2007年1-7月,外资品牌平板电视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
本土平板电视厂商失利主要是由于缺乏产业链的配套支持,而外资品牌则依托上游资源的整合优势,频繁发动价格战,从而使得市场份额快速上升。
随着代工企业不断进入平板电视组装领域,国产厂商简单的整机组装模式更面临压力。
台资代工厂将液晶模组中的背光板、电路板的装配,与整机组装一并完成,获得成本优势,国产彩电厂商的组装生产业务受到挑战。比如,去年海信从惠普获得的每月出口额达到2亿元的平板电视订单,今年也被抢走,导致其平板电视出口下降了60%左右。2006年,代工厂商唯冠的液晶电视出口超过了TCL、康佳、长虹、创维等企业。
国产平板彩电厂商向上游突围的方式可分为三种:新设模组生产线、与面板厂商建立股权合作关系、新设面板生产线。海信计划进一步扩大液晶模组的产能,TCL、康佳等也在积极准备投资建设液晶模组。海信计划将投资7亿元,在2007到2009年间,将模组制造能力扩大到300万片。
2005年底,厦华电子出让32.64%股权给中华映管的全资子公司,建立了稳定的上下游合作关系。
媒体来源:新智囊
[1] [2] [3] [下一页]
|